发布者:沙发 发布时间: 2024-07-10 05:22:30
妈妈生了我们五个孩子,四女一男。爸爸在邮局工作,妈妈管家,家里没有人懂艺术。但是,我们五个姐弟妹都相聚在美术这条路上,几十年的坚持,至今天,仍初心不改,并都在各自的艺术领域里,为自己的艺术理想不断地努力着、奋斗着。
也许是生活的巧合,1956年,我们一家搬到广州河南海珠区小港新村居住。那时的小港新村,属于广州市郊的农村,叫新滘公社。四周是成片的水田和山坡,再过去还有荒野和坟堆,道路泥泞,汽车不通。我们到市区去都靠走路。有一天,小港新村里忽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工地,工地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,因为当时全中国都没有搞什么基本建设。这自然引起附近居民的注意,大家都好奇地去探个究竟。
随着工地上一栋栋平顶红墙的楼房拔地而起,1957年的暑假,街上出现好多大学生,他们架着油画架,戴着太阳帽,顶着烈日,用笔涂抹着色彩,啊,他们在画画呢,一打听,原来是设在武汉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要搬到这里来了。她已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和广州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。居民们用好奇的目光,围观着一个个画画的大学生。画画这玩意,我们这些小港新村村民还是第一次见到呢,小孩子们更是兴奋,在他们之间跑来跑去。我和几个弟妹,也十分好奇,常常围在他们周围,看得入迷。
1958年,我读初三,很喜欢画画,图画成绩不错。图画老师说,如果我报考美院附中,希望很大。上天既然把这所美术学院送到我家门口,我怎能放过这个机会呢!于是我毅然前去报考,结果考取了。也许当时谁也没想到,这一纸录取通知书,竟决定了我这一生和我们姐弟妹一生的事业。这一年我刚好15岁,二妹家芬13岁,三弟家杰11岁,四妹家芳7岁,五妹小华2岁。
开学上课后,我就把我的课堂习作带回家,给弟妹看,给爸妈看,还给弟妹们临摹。后来,又带着弟妹们,到学校看展览,看同学们画画,把我学到的东西教给他们,教他们用铅笔和色彩,在闹市里画速写,在田野里画水彩,带着他们到处去写生。
两年之后,二妹家芬也考入广州美院附中。两年又两年即四年之后,三弟家杰跟着亦考入广州美院附中,成为广州美术学院附中的学生。这样,由于自小的耳濡目染,也由于爱好艺术的潜质得到较早的开启,我们三姐弟同在一间学校里学习美术,进步很快。
四妹家芳的路,有些曲折。她读初中时,“”慢慢的开始。那时,她13岁,读初一。她有着当时革命小将的锐气,穿着一双塑料凉鞋,一身单衣,怀里揣着母亲给她的十块钱,坐着免费的火车,吃着免费的米饭,傻呼呼地走遍了全国,去革命大串联。革命大串联回来后,在上山下乡的高潮中,被送去花县插队。她年纪小,人瘦弱没力,靠生产队的劳动工分,还养不活自己。而改变了她命运的是小时候的经历。她小时候经常进出美术学院,见过画画的大世面,潜在的影响,现在发挥作用了。很快,她被村里的农民捧成了名画家。在那大搞红海洋的时代,不会画画的人也要上阵,她从小进出美术学院的经历,当然义无反顾的要上阵了。那时,每条村村头都建一个牌楼,牌楼要画上伟大领袖和他的接班人的肖像。这是当时最大的政治任务。而这政治任务当仁不让的落到家芳的头上,从此家芳就开始忙碌不堪,因为,有多少个村庄就有多少个大队,就有多少个牌楼,啊,那画不完的伟大领袖和他的亲密战友的肖像!
家芳自己觉得很幸运,农民不但对她十分敬重,她画一天领袖像,生产队会给她记10个工分,10个工分哪!是一个强壮的男劳动力的一天的工分哪!虽然一个工分只有7分钱,但一个16岁的瘦小女孩,能得到这样的报酬,太了不起了。而更重要的是,锻炼了她的绘画能力,扎实了她的绘画基础。她心中有一个愿望,要和哥姐们一样,争取有朝一日,也进入美术学院这座美术的最高学府学习呢。但好事多磨,家芳的愿望,直到八十年代,即当了10年知青返城后,才如愿以尝,进了广州美院国画系。
五妹苏小华,又是另一番境况。母亲生她的时候,已是大龄母亲,由于母亲身体不好。所以她长得特别矮小,对比四位神高马大的哥姐,她更显得娇小。小华从小爱看书,那时,家中有张四方形的沙发,沙发对角的长度,刚好容得下她的身子,她常常斜靠在椅背上,两条腿则高高举起,很舒服地躺着看书,一看就是半天,甚至一天。这样屈曲着生长,当然发育缓慢。但她就在这方形的沙发上躺着阅读了不少中外古今的书籍,增加了不少知识。母亲常说,不要看小华细细粒,她可是满肚墨水呢。”
在这个家庭里,谈画、画画是家常事,不想画画倒似乎是反常的了。五妹不画画只看书,母亲觉得不全面。如何来引导五妹画画呢,这时,四个哥姐已离家各奔前程去了,剩下母亲,母亲不会画也要上阵了。每天晚上,她戴着老花眼镜,拿着一管铅笔,在灯下一笔一笔地临摹当时随处可见的革命样板戏《红灯记》男主角李玉和的照片,然后又临摹杨子荣、阿庆嫂、方海珍然后把他们钉在墙上,宛如一个小画展。母亲的特别举动,引起了小华的注意,她发现母亲临摹的很不像,怎么李玉和的两腮像含着两颗大核桃,杨子荣在翻白眼,阿庆嫂歪着脸她说:“妈妈,你画得不像,让我来画!”小华抢过妈妈的画笔,自己画起来。小华画的真的比妈妈好,她很得意,慢慢她对画画有兴趣了。妈妈的“引诱”和夸奖产生了效果。1979年,她也考入了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系。
五姐弟妹(后排)和下一代(前排),1998年在家乡新会苏家美术馆开幕后留影于小鸟天堂。
我常常想起我们孩提时的情景:那时,我6岁,带着4岁的妹妹,背着2岁的弟弟,到野地里采花、玩耍。当我长到15岁,会画画了,带着13岁的二妹和11岁的三弟,在菜市场里画速写,在田野里画水彩,还有一个6岁的四妹,在旁边涂鸦、捣乱一晃眼,几十年过去了,我们已是孩子们的爸和妈。连当年的小不点五妹小华,也已年届不惑了,但时光并没有消磨兄弟姐妹的手足深情,我们的父母,都不懂画画,我们是靠着互相扶持,互相帮助,互相关心,才得以一齐走上这条艺术之路的。我们深深的体会到走这条路的艰难。因此,时至今日,我们仍如当年做孩童般,互相关注各人的艺术进步,探讨各人的艺术前景。
二妹家芬是轻工部广州轻工业学校的副教授,教授色彩课程。她作了大量的水彩、水粉静物写生,她特别注重“摆”静物。因为,静物写生,是个古老而又永恒的题材,年复一年,月复一月,多少人去重复它!而且,摆得好与坏,必然的联系到你画的兴趣,及造就的意境。家芬所撷取的,全是寻常之物,如花卉、蔬果、玻璃、陶瓷、缸瓦等各种不同质感的器皿、各种不同质料不同花纹的衬布,连有时买菜买回来鲜血淋漓的一个鱼尾巴,或者煎香了的几条咸水鱼,也成了她画中的题材。
如何搭配和布局,是十分讲究的。不但讲究色彩、调子、疏密、黑白,更注意情趣、意境。家芬的画风属写实派,特别注重细部的刻画。她用色华丽,但塑造的对象又非常沉实“华而实”,给人以厚重、绚丽、多采、温暖的感觉。《椭圆形的白碟》、《胭脂红石榴》、《铜勺上的自画像》、《煤油灯下的欢乐》就是她的代表作之一。后两幅还被评为1989年广东省美展优秀作品,并收入《中国当代水彩水粉画选》中。生活中的许多体验,在静物画中难以传出时,她就画工笔国画。《渔妇》、《小猎手》、《童年》、《我的女儿》、《晚风》、《猎鲨者》画风细腻而富装饰,充满了生活的情趣
家芬又进行了大量的连环画创作,十多年来,她一共创作出版连环画册9本,散见于各报刊杂志的连环画近50套,还有插图,加起来共2000多幅。她特别擅长画少年儿童题材,她总是把孩子的那种天真、稚拙、顽皮、可爱刻画得栩栩如生、淋漓尽致。多年积存下的水彩画作品,家芬把它结集出版了《苏家芬水彩画集》。
三弟家杰,家中唯一的男孩。人说,男孩子难养,这可是真的,他小时多病,三岁时得了一场痢疾,几乎要了他的命。但当他顽强地活下来后,居然也长成了1米76个头的堂堂男子汉。他常常整天和同学讨论问题,被同学称为“辩论团长”。美院附中毕业后,他被分配到韶关煤田矿务局。那时候,矿山安全设备不够好,事故屡有发生,那种撼人心肺的悲痛场面总使他久久不能平静,而画遗像的任务就落到他身上。
家杰先后在韶关地区文化局、花城出版社从事美术工作。由于工作的关系,他着力于书籍装帧设计、插图、版花、封面等方面的研究。粗粗算来,他自上任花城出版社后,担任过省级一半以上文学期刊的美术编辑,如《随笔》、《花城》《旅游》、《旅伴》、《历史文学》、《花城译作》、《译海》、《译丛》等。出版了15部连环画集,发表了文学插图、版面装饰及装饰小品6000多件,设计封面3000余个,经他手设计封面的图书发行量近亿册,获得过全国及省级以上奖励60多项。他设计的《黑雪》、《漂流》、《我佛山人文集》参加1989年东德莱比锡图书艺术展,获得好评。他设计的封面,追求一种现代感:强烈、鲜明、新颖,时时会出奇不意;他的连环画、插图,则在线条的节奏里,在线条的交织中,现出形体,现出自己个人的风格。
创作大量的作品需要付出大量的劳动,家杰还担任花城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、广东装帧艺术研究会副会长等行政职务。日常繁琐的事务工作,又花去他大量的时间。日夜奋斗的结果,他付出了很大的代价,同事们开玩笑说:“你为出版社掉光了一根根头发。”有什么办法呢!世间的事物,有得必有失。家杰的特点是:一旦认准目标,就闷着头一个劲地走下去,不达目标不罢休。还有一点鲜为人知的,家杰从1973年第一批描写矿工生活的国画在全国及地方的报刊发表后,数十年来,陆续创作出不少作品。近年来,他喜欢画老虎,画了好多好多老虎。有作家评论其虎曰:读其虎,纤毛皆现,虎视眈眈,目光如炬,洞察四野。其用笔兼工带写,与虎传神其虎独步山林,自有行空之雄风而吞万里。
四妹家芳的成就,在花鸟画方面。多年的舞台美术经验,使她的花鸟画特别注重色彩的运用,画面鲜艳、悦目、欢快、明朗。运用兼工带写的手法,实处要处勾勒,虚处大笔。粗细、干湿、浓淡对比相宜,产生一个活泼又强烈的效果。她曾和文艺研究所的四位画家,一起在澳门举行画展,反映不错。新华社澳门分社副社长王先生,写信给我说:“想不到你还有一个才华出众的妹妹。”是的,我这个妹妹,凡接触她的人都很喜欢她,她体格健壮,性格开朗、活泼,胸襟开阔。我曾和她一起去写生,每天早上,天还未亮,她便轻手轻脚地爬起来,在宾馆房间幽暗的灯光下作画,等大家起床后,她已战果累累了。前年,她创作的一幅《新春》,画幅正中一盘大桔,挂满朱砂果实,四周伴以水仙、桃花、芍药。用工笔勾勒,层层渲染,非常富丽堂皇。这种工笔画,除了有一个好的艺术构想外,还要付出大量的工艺劳作。对此,家芳是不厌其烦并乐此不疲的。家芳有《苏家芳画集》出版面世。
说到五妹小华,她虽然娇小,但脑子聪明。她是用心用脑来画画的。她的画作,每幅都很有想头,很耐人寻味。《昨夜风雨声》,一棵肥硕的芭蕉,几片丰满的芭蕉叶充盈了画面,一夜的风雨,吹下了点点落花。古来,艺术作品里的落红,总带点哀伤。而小华的这幅,却落得愉快,落得充满生机。粉红的紫荆,虽落尤存,虽谢犹生。粉红的花瓣,在灰绿的叶子衬托下,特别娇艳一派早晨清新愉快赏心悦目的画卷。这幅画获得深圳香港博雅公司1988年中国画大赛最高奖大奖。
《秋风乍起》是小华另一幅佳作。几只毛茸茸、黄澄澄、傻呼呼、胖乎乎的小鸭子,依偎在一起,阵风吹来一片黄叶,又一片黄叶,啊,是秋风,秋风来了!秋风带来了凉意。它们全然不知秋的到来。但生的本能,使她们更紧地依偎在一起。这是不是画家想要传达的哲理:要生存,就要相依相偎相爱相帮啊?看那画面,依然是毛茸茸、黄澄澄、傻呼呼、胖乎乎的一团背景衬以盖新房子剩下的几块红砖,金红金黄的色调,很美。小华作画,特别注重情的表露和意境的塑造,她往往想得很多、很多,而后又发现竟是这般的眼高手低。手中的技术,表达不了她的想法,因而又加紧训练手中要有的这十八般武艺。小华出版了《苏小华画集》 、文集 《拾叶观音山》等。
我和五妹小华,年纪相差了13岁,差一点成半个母亲了。不过,以中国的人伦关系,大姐姐往往实际上就是顶半个母亲的。因此,从小我就是母亲的助手,要带领照顾下面四个弟妹,我最早知道生活的艰难,我最知道母亲养育我们五个姐弟妹长大成人,又给予教育的不容易,我最知道珍惜每一个学习机会和造就自己一个独立的人格。我一早就有着坚定的志向。
生活对我还是厚爱的。我顺利完成美术学院和附中的八年学习后,先后在阳江漆器厂当设计员,在岭南美术出版社当美术编辑,而最后竟能如愿在广州画院当了个专业画家。能当专业画家,每天画画,画着自己最喜欢画的画,干着自己最喜欢干的事,一点一点,一步一步地实现自身的艺术理想,这是最惬意不过的事了。有人问我,你认为幸福是什么?我说,能一生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,那就是幸福,能用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去谋生的,那就更幸福。所以,我很满意我的生存状态。我尽心尽力的干着。
我以创作山水画为开始,山水画创作又多以珠江三角洲这片沃土为题材。我自小生长在珠江边,我喜欢水,水乡、水田、流水及由水而生发的这片绿油油的土地,珠江三角洲上的芭蕉、、茅寮、花坛、菜地、拱桥、小船我常常在田埂上,在小河边,在榕树下,在草垛旁,在绿竹里,对景写生,背景创作。用线条勾勒对象的轮廓,用侧锋皴擦,点、垛,揉,染。一步一步,对象明晰浑厚丰富起来。用水、用笔触表现天光、倒影。我喜欢赋予我的画面南国亚热带的情调,郁葱明丽又欢快的那种感觉。使用毛笔和宣纸,使用墨、色和水的技巧,慢慢变得驾轻就熟。这样画了十年。这时候的作品,结集为《苏华画集》出版。
1982年与先生林墉应邀访问巴基斯坦,那时国门刚刚打开,异国风情,异域地理,十分刺激我们的艺术神经,艺术想象力可说汹涌澎湃,目之所见,皆可成画。因此,作品源源流出。这些作品曾应邀在巴基斯坦五大城市巡回展出,受到巴国人民的欢迎。巴基斯坦总统授予我们一人一枚“卓越勋章”,表彰我们的绘画所取得的成绩。这批作品也曾在北京、广州、青岛、长沙、南宁、澳门等地展出,作品获“鲁迅文艺奖”、“广州红棉艺术奖”。这些作品结集出版了《林墉苏华访问巴基斯坦写生画集》。
我曾在书法领域进行了长时间的探索,写过许许多多的作品。尤喜作大幅,每幅逾丈,每字盈尺,很觉得心应手,挥洒自如。书法艺术是一种抽象艺术,通过点、划、撇、捺的疏密聚散粗细强弱干湿浓淡产生的节奏和韵律,表达一个感觉,一种情绪或一派气质。我表达的美感属于力量、气魄、刚健、大度、雄浑和厚重那种,有时代的快节奏和现代感觉,颇受大家欢迎。此时的书法所获结集为《苏华书法艺术》出版。
通过多年的书法实践,所有的心得体会都告诉我,做艺术应该跟着感觉走,寻找一条对自己最合适的路。因每个人生下就有不同的气质,不同的艺术倾向,莫轻易去改造它,而是要顺着它、强化它、发挥它。于是,我又作大笔大墨大水大色的花鸟画的探索。这因为与我的个性较接近,从1996年至现在,我一直在做这种水墨的实验,并且取得了很好的效果。此时的作品,结集出版了《苏华书画》。风格化、个性化是我不懈的追求,因为艺术必须独一无二。历史无情,两个风格相同的,必然要淘汰一个。
五个姐弟妹都相继成家了,一家一个孩子,加起来的五个孩子也是四女一男。他们叫林蓝、韦潞、苏芸、乔乐、李山珊。
林蓝是大表姐,大表姐有大表姐的样子。她从小爱看书,两三岁时开始看连环图,因为不识字,只好光看图。等她读一年级认识几个字后,又把连环图重看一遍,这回可是要把文字好好的看一看了,越明白图里讲的是什么就越爱看,识字的速度慢慢的变快,三年级时已在看长篇小说了。大量的阅读,使林蓝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。林蓝的性格温柔、文静、聪明。学习成绩优秀,在学校一直是三好学生。初中二年级即她十三岁时,有一天,她突然跟我说:“妈妈,我要画画。”“哎,你这孩子,妈妈正等你这句话呢。”不过,说老实话,林蓝始终没表现出对画画的热情,我也不勉强她,我认为每个人都有他天才之处,所谓天才,即个人对客观世界很敏感的那部分。顺着敏感的地方去发展,才容易取得成功。我一直以为林蓝的才华在文学呢,想不到,现在她主动要求画画了,真是女大十八变呀。我马上架起画板,钉了画纸,摆了一摊静物,林蓝马上画起来。她要画水彩画。好,水彩画就水彩画。画完一幅,又画一幅,再画一幅。一连画了好多幅。
画得真好!有色彩、有造型。调子、高光、明暗交界线,都画得有板有眼,艺术感觉十分好!林蓝,平常怎么没见你画过?你真是一步登天哪!
林蓝说,不,妈妈,你天天沉迷在你的画中,你不注意我,我倒天天在注意你们,看你们怎么画呢。噢,这孩子啊。初中毕业,林蓝考上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。附中毕业,被学校保送上广州美术学院,分配在中国画系学习。
经过九年系统的美术学习,林蓝打下了较扎实的美术基础。就在二十岁那年,她举行了她的第一个个人画展“林蓝线描展”,出版了她自己的第一本个人画集《林蓝线描集》。画集收进了《永远的塔希提》、《神秘的黄昏》、《敲门声》、《没有声音的夏天》、《瓶花和女子》、《隐蔽舒适的房间》、《摇椅》、《透过密密的藤蔓》、《飘移的云》、《静静开放的鲜花》、《谈天说地》、《恍惚的黄昏》、《秋季》、《花房》、《我爱大都市》、《回忆夏日》、《少女杜拉》、《繁花如雨》、《海边有座大房子》、《卷发》、《随风而逝》等一批表现少女情怀,女儿味十足的线描作品。画集受到很多青少年的喜爱尤其是女孩子的喜爱。她的文学素养使她的画散发一种浓浓的情意,一种深深的爱意,一种醇醇的柔意,一种淡淡的愁意,一种智慧的狡诘。
林蓝还有较好的英语基础,这使得她考学校屡屡如愿。广州美院毕业后,顺利地考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硕士生,毕业后又考上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。这是我国美术绘画专业的第一批博士生。现在她已写完十六万字的博士论文,出版了四本著作《“林蓝线造型》、《林蓝金版水墨》、《林蓝公共艺术》、《林蓝公共艺术的历史观广东地域公共艺术研究》。获得博士学位后,林蓝将回母校广州美术学院任教。
林蓝的大表妹即家芬的女儿叫韦潞。韦潞比林蓝小一岁八个月,因为大家都是独生,所以从小就亲如姐妹,在她们六、七岁时,便一起玩诗画唱和,有时林蓝作诗,韦潞配画,有时韦潞作诗,林蓝配画,然后把它画成连环图自己收藏起来。韦潞是一个很特别的孩子。她两岁时就可以在一张五厘米见方的小纸片上,拿着圆珠笔画上两个钟头而不厌其烦。她画蝴蝶、画蜘蛛、画花、画草,直至一张白纸画成一张黑纸。三岁,画很多很多的脚,画各式各样的高跟鞋,因为人矮,视线均在人的下半部:腿、脚、鞋给她印象非常深刻,就成了她描绘的对象。五岁,整天游荡在她居住的韶关文工团大院,排练场,大饭堂,甚至锅炉房,见空地就画,画完还签上大名:韦潞。她家的墙壁、蚊帐,衣柜全留下她的手笔。有一次,她妈妈打开衣柜,见里面画了一个外婆,外婆旁边还写着:外婆呀,你老了,老了就会死了,外婆呀,你不要死呀。韦潞。后来,外婆知道了竟感动得哭了起来。读小学时,她又热衷于改造课本中的插图人物,半身的必加成全身,全身的加脚和鞋。她的书包背带,橡皮全画满公仔,有时十个手指头上画了十个小人头儿。
这个爱画画的小孩呀,不知不觉,在画画中长大了。又在不知不觉中,完成了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和广州美术学院的学业,并继续广州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的学习。她告别了孩提时那种幼稚而纯真的画,画起了专业但仍然纯真的画。她的书籍插图、版画、雕塑、剪纸,无不洋溢着一种至纯至真的天趣。尤其是剪纸。剪纸是韦潞童年时喜欢的游戏,她和表姐林蓝一起拿外婆的剪刀,拿妈妈画连环画的稿纸,你剪一个窗花,我也剪一个窗花。窗花剪腻味了,试着剪人物。噢,剪人物比剪窗花更有意思。韦潞在一篇《我的第一次个展》里写道:“当我的剪刀剪下第一条表现形状的曲线时,突然觉得一股神奇的东西流进我的心里,剪刀和笔一样好用,什么样的形状完全在自己的控制之下,每一刀剪到哪都是自己所最想的剪到人的手指脚趾部分特别有趣,它们的形状漂亮,表情丰富。”韦潞剪纸,从不打稿,可以从手指,从脚趾、从头发剪起。韦潞的剪纸,有漂亮的大形,有精彩的细部,有夸张的形体和流畅的线条。在抽象与具象之间,沿着传统又融入更多的现代思路。虽然没有惊世骇俗的主题,没有汹涌磅礴的气势,但在一幅幅充满现代气息的作品中,却使你如淋春风、如沐清泉、如饮美酒。轻松、宁静、沉醉。韦潞有《韦潞剪纸》画册出版。
苏芸是三表妹,家杰的孩子。她比韦潞小六岁。小时候看见大表姐林蓝和二表姐韦潞用英语聊天,甚为妒嫉。二位表姐又嫌她年纪太小,不在一个层次,懒得理她。可没过几年,不觉间,苏芸已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了。她白白的皮肤大大的眼,红红的嘴唇带黄的发,高挑的身材,成了她们美院附中班上八大美女中的一员。八大美女都来自广州的名校:广雅、二中、执信。几乎都是画家的孩子,自小就受着艺术的熏陶,有着良好的教养。她们同进同出,成绩优秀,作风泼辣,气势盖过班上的男生,构成美院一道亮丽的风景。苏芸生得逢时,她生活在我们的祖国经济腾飞之时。家里拥有一切电器,拥有了电脑。当我们家没一个人懂电脑时,她运用电脑设计已相当熟练了,小小年纪就当起大家的电脑师傅。1997 年,她用电脑设计的书籍封面《美衾梦寻》出版。1998年《我思,谁在》、《另一种启蒙》、《非神化》、《辫子、小脚及其他》、《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》、《思想史上的失踪者》[合作]封面设计出版。《思想者文库》广告[合作]出版。2000年《生为女人》、《虞美人》、《淑女味道》、《女人的秋千》装饰绘画出版。《人生如棋》、《唉!高三》封面设计出版。《郑九蝉文集》[十卷,合作]整体设计出版。2001年《昆虫记》[十卷]整体设计出版。《方人定评传》封面设计出版。
乔乐在五老表中排第四,是老表中唯一的男孩子。因为父母喜欢音乐,喜欢体育,故从小就培养他,使他弹得一手好钢琴,拥有一副好身子,一米八十的个头,英俊、帅气。他性格温顺,不怕吃亏,乐于助人,读书时一直当班长。从小,妈妈就带他去少年宫美术班和一群孩子一起学画,循序渐进,按部就班,接受正统的学院派教育。素描、色彩、速写、创作,样样上轨道。至初中毕业时,即在学校华师附中的大礼堂举行“乔乐水彩素描习作展览”,并印行两本画集:《乔乐水彩画》和《乔乐素描画》。
广州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,男孩子志在四方,他不情愿老呆在一个地方,告别父母和同学,去北京赶考。北京电影学院是全国青年学子特别心仪的学院,考试之日,只见人山人海,个个满怀期待。但乔乐毕竟是乔乐,他凭着美院附中四年的绘画实力,经过四轮的筛选终于如愿以偿。他榜上有名,他考上了!好高兴呀!乔乐的专业是影视广告。他的专业需要美术基础,需要健壮体格,这,乔乐都有。专业需要机械操作,需要工艺制作,这些,乔乐正在学习,他学得很开心。学校呢,要求他们好好学习,学好本领,准备2008年在北京世界奥运会上大干一场。
五老表最小的一个是李山珊,她比几位表姐表哥小了很多,是一位九零后,现在广州大学附属中学读初中,也立志走美术之路。她假期都到二妹家芬家,由二妹夫韦振中教素描,家芬教色彩。家芬说山珊的艺术感觉甚好,是学美术的好苗子。(山珊后在法国巴黎一大获得硕士学位)家芬的家被我们叫做我们家族考学的黄埔军校,兄弟姐妹的孩子考学前都来过这里培训,且效果很良好,全部都是一次就考上。
最后才说到妈妈,为什么呢?因为她大器晚成。妈妈叫吴丽娥,生于民国四年(1915年),今年八十八岁了。她生不逢时,国家积弱,外敌入侵。一生经历了两场残酷战争,生活颠沛流离。她只读过两年小学和两天私塾。但以顽强的毅力,通过个人阅读《红楼梦》、《水浒传》、《聊斋》《三国演义》等古典文学作品来提高文化水平。但跟前有五个孩子呀,他们要吃,要喝,要拉,要读书,不容易啊。抚养五个孩子就耗尽了她大半生的精力,等到五个孩子都长大成人,成为画家时,妈妈年已古稀,是又病又老的妈妈了。特别是父亲在生的最后五年,瘫痪在床,妈妈全天候的伺侯在侧。极度的劳累,极大的压力,使妈妈几乎支撑不下去。她一生都在奉献,为孩子、为丈夫、为家庭。然而,妈妈是有才华的妈妈呀!她喜欢学习,喜欢读书。她记忆力惊人,只要接触过的人和事,哪怕在半个世纪之后,他们的发式,他们的举止,他们的音容笑貌,都记得清清楚楚。他们的故事,经常像电影一样,在她的脑海里,一幕一幕地放着。对细节的敏感和记忆,是一种文学才华呀。这种才思的涌动,使她在完成人生的为为人母的责任后,拿起笔写了起来。
开始她拿旧挂历的背面写,她说别浪费稿纸。我们说别浪费才华才是真真重要的,现在物质丰富了,稿纸有的是,你用稿纸写,说不定真能写出名堂来呢。谁也没料到,妈妈真写出了名堂。回忆就像一条奔腾的河,倾泻而下,七十年的人生经历,经过时间的过滤,剩下都是最精彩的故事。最多的一天,她写了三十张稿纸,九千字。越写越顺,越顺越想写,写得很过瘾呢。自父亲走后,没人说话了,连吵架也没人了,现在,就好像跟一位老朋友说话,诉说她一生的坎坷和悲情。妈妈患有严重的哮喘病,有时写着写着,气就慢慢的顺了起来。好像写作也能治病呢。她太投入了,回忆使她忘记了病痛,回忆使她去到另外一个世界文学营造的世界里去了。
整整写了三年,一本二十一万字的自传体小说出版了。小说名《命运的云,没有雨》,一出版就获得“广东省图书提名奖”。许多文艺评论家发表评论,其中一位说:“她没有直接参加革命的战斗行列,没有在战场立下什么显赫的战功,她只默默地作贤妻良母、养儿育女。但她以情观物,用她正直、善良的眼光观看世界的事变,从而折射出那人生的真理。”另一位评论家说:“这本书就是东方的爱的教育”。日本朋友松山五郎把《命运的云,没有雨》翻译成日文,在日本明石书屋出版,他说他看完此书很感动,他也和妈妈有相同的身世。他说妈妈很平凡但很伟大。
但妈妈毕竟是五个画家的妈妈,她身上应该有美术的基因,只不过美术的基因没有正真获得开启罢了。果然,书出版后,妈妈又画起画来。妈说,她小时侯跟人学过炭相,自己很是喜欢,以后生活颠沛流离,就没机会再学习了。现在有机会了,一定要好好学学。家里养了一只猫,叫黑黑。黑黑毛色乌黑而发亮,间着漂亮的花纹,双眸炯炯有神。黑黑的治鼠功夫十分了得,但凡走过,老鼠绝迹,往鸟笼里吹口气,鸟儿马上休克。妈妈十分喜爱,说它是才貌双全的猫星。
以黑黑为题材,几年算下来,大概已画有几百幅。妈妈阅读关于构图造型用笔用墨用水的文章,阅读各种画册,观察黑黑的各种动态、表情和生活习性,潜心研究表现黑黑的办法。她先用焦黑干枯的笔头皴出黑黑头部及身体的轮廓和花纹,细细整理头部硬的和身体软的质感,用水湿润和丰富各个细部,整理面部表情,刻画眼睛。妈妈笔下的黑黑都没有胡子,因为手发抖,画不了。然而,没有胡子的猫并不影响它的感染力,有趣的表情有趣的动态有味的笔墨,令行家和非行家一齐叫绝。2000年,“苏家美术馆”在新会建成开幕,展出的作品中,妈妈的“黑猫系列”还不断地受到大家的称赞呢。
苏华、苏家芬、苏家芳,苏小华、林蓝、韦潞、苏芸、李山珊、吴丽娥,是我们家的女性成员,凑巧的是,其他男性成员也几乎全是画家。除了前面已介绍过的苏家杰、乔乐外,还有大姐夫林墉、二姐夫韦振中。
林墉已在画坛上奋斗了半个世纪。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。几十年来,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:历史创作、人物创作、人物写生、小品、山水、花鸟尤其在中国人物画方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面貌。在中国画的用线、用色、用墨,水墨与重彩的结合,传统与西洋的融合上,都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建树。他用笔如电如风,线条潇洒灵动;他用墨缤纷七彩,屡叠屡厚;他用水润含春雨,干裂秋风;他的素描功夫,使他的手永远听心的指挥,想表现什么就能表现好什么。
林墉早慧,二十七岁时,即有巨幅历史画《延安精神放光芒》、《百万雄师过大江》、《好得很》、《毛主席在农讲所》问世。林墉多产,出版画集二十本有多,出版文集一十本有多。他已著作等身了。林墉有深厚的文学基础,他以为,从某一种意义上来说,画画就是画文学、画修养。文学犹如艺术大树之根,只有根深才能叶茂。
基于他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,林墉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,广东省美术家协会主席。
韦振中是雕塑家。他早年在山区工作,经常会到林区活动。以他艺术家的眼光,树林子里充满了珍宝。那树皮、那木纹、那枝丫、那木疤痕,韦振中说,别看这么多东西不太会说话,看久了却都变成一个个精灵呢。你看,有展翅的雄鹰,有咆啸的雄狮,有美丽的村姑,有翩纤的舞娘醉翁、猎手、矿工想象的翅膀展开了,树林子里的废木烂薪经过韦振中用锤子刨子凿子的加工,都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。
生活中,美无处不在,关键是能否发现它从而狠狠地表现它,韦振中有艺术家直觉的敏锐。一次,他经过中山大学,发现有一个约15立方米的树根,一户人家买下准备劈开做柴火。喔,好东西!韦振中慧眼识宝,马上说服这户人家,把树根买下,约了几位学生,用手推车运回工作室,去掉泥巴,把它雕成一个英姿勃发的公安战士。公安战士浓眉,大眼,嘴紧抿。紧握放大镜,明察秋毫,苦思冥想。厚重的形体,深沉、坚毅目光产生一种震撼力。底座的盘根错节,更拓宽了作品的内涵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。这件名为《思》的作品,获得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,为广东省美术馆收藏。
韦振中勤劳而执着。从一个乡村放牛娃,成长为一位著名雕塑艺术家。他日以继夜,不知疲倦地进行创作。《情溢珠江》、《孙中山》、《南方的风》、《继往开来》等大型雕塑作品相继诞生。
我们家还有一位成员乔平。他是四妹的丈夫。算是我们家的“另类”。他爸爸是作曲家,妈妈是歌唱家,受家庭的影响,他自小喜欢唱歌,加上天生丽质,嗓音非常浑厚,天生一副男高音的料子。去上海音乐学院进修后,歌唱技巧大幅度的提升,在音色、音域、歌曲处理方面,往前进了一大步。他曾在广州开个人演唱会,获得好评。任广州乐团副团长时,曾带领乐团的歌唱家们,赴法国南锡参加世界合唱节比赛,载誉而归。
时光匆匆,岁月流逝。一代一代,传薪接棒。我们特别感激、特别怀念:我们的母校广州美术学院。
广州美术学院,她是我们的摇篮,哺育我们长大,传授我们美术知识,教给我们正确的思想方法,教会我们做人,教会我们做一个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有益于人民的人。